夏目漱石、芥川龙之介“中国叙事”再考
【出 处】:《
浙江学刊
》
CSSCI 2012年第3期 96-103页,共8页
【摘 要】"人力车夫"和"城市街景",是《满韩处处》与《支那游记》之"中国叙事"的典型场景,其中对"污浊""混沌""无秩序"等负面元素的描述颇为醒目。不少文献资料证明,此种"中国像"并非特殊的个人记忆,而是东洋"他者"的某种共同记忆。在这类"中国叙事"结构的背后,作家对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憧憬想象与目睹现实的乖离、日中两国社会现状的巨大反差,加剧了作家对中国的负面感知;近代以来世界性的中国话语建构、特别是"东方主义"观念也参与其中,限制了作家理解亲近中国的内在欲望。"绅士"式的矜持和优越感令他们难以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,完成对中国的深刻体悟;而近代帝国列强的殖民欲望、脱离文明驾驭的霸权强权方式,也深刻地嵌入在时代背景中,潜在地发挥着作用。
相关热词搜索: 夏目漱石 芥川龙之介 “中国叙事” 写实与暴力
上一篇:《汉语大词典》孤证词条辨正
下一篇:王国维“有我之境”、“无我之境”概念形成考